大會主題:溢於言表的社會增補 社區精神照護與社會支持
多位專業助人工作者、社會/文化評論者齊聚一堂,共襄盛會。

從拉岡精神分析談精神病的增補與創發
〔協會理事長俞翔元醫師〕精彩發言摘錄:

精神病不是一種病,而是一種精神結構。拉岡被視為法國的佛洛伊德。許多人對精神分析有誤解與想像(例如躺椅、空白的螢幕),這些取向屬於傳統的精神分析,對於精神病的處理方式有所不同。精神病結構需要第四環-聖狀作為增補,而非僅僅使用神經症的處理方式。
台灣社區精神照護發展與展望
〔台大社工系吳慧菁教授〕精彩發言摘錄:

美國趨向去機構化,從醫院逐漸向社區開放,而台灣的精神復健醫療仍然是倒金字塔模式,大部分資源集中於住院醫療。台灣精神照護的重心往往偏向詢問家屬的意見,患者的意願未受到充分尊重。國外則強調以病人為中心的照護模式,允許病人提供自己的視角與建議,並參與社區活動。
走進精神失序者的家
〔任依島臨床心理師〕精彩發言摘錄:

居家治療的工作者多為護理師,家訪常遭拒絕。精神病患者往往處於「被獨居」的狀態,難以與外界互動。臨床心理師在協助患者時需關注患者的生活情境與家庭動態,支持案主在社區中的融合和自我效能的提升。
新時代精神危機因應模式—開放式對話
〔郝柏瑋諮商心理師,職能治療師〕精彩發言摘錄:

開放性對話旨在擴展病人的權利,並強調病患與專業人員之間的對話。這種模式注重賦能、資訊公開以及對精神症狀的新解釋,試圖透過民主的對話建立治療關係。
串聯交織—復原理念打造社會支援網絡
〔心康復之友協會總幹事張朝翔職能治療師〕精彩發言摘錄:

台灣精神照護仍需更多努力,目前社區資源不足,國外推行的復原模式注重社區融合、充權以及反污名化。這些模式有助於提升精神病患者的自信心與就業機會,台灣可以借鏡這些經驗,提升社區照護的效能。
社會的症狀
〔超級歪 知識型 Youtuber〕精彩發言摘錄:

精神分析強調他者與社會的連結,自殺者留下的遺書便是寫給大他者的。當代資本主義社會重視自我實現,但強調與商品的關係,使個體無法完全脫離與他者的互動。
在地生活支持—以社區復健中心為圓心
〔同心圓社區復健中心孫德利社工〕精彩發言摘錄:

社區照護需要強調關係的建立,幫助案主在生活中找到支持。從原本的隔離狀態到參與社區活動,支持患者自我療癒與復元。

(以上講師發言摘要由鄭傑仁心理師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