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神分析的主體性經驗

從零開始的分析經驗,生成新的獨一/異不二


片岡一竹 撰

發表於2023/12/16 年會暨會員大會上

 

在開始我的演講之前,我謹向俞醫生和所有的協會成員表達由衷的感謝,歡迎我參加你們的年度研討會並給予我這個機會談論我的研究工作,特別是我的書《疾風怒濤精神分析入門》(Jacques Lacan: Starting from Zero,2017年),兩個月前我剛出版了第二版。

認識你們純屬巧合,我在訪台的期間發現了這個研討會:這一個巧合,幾乎打破了我的無神論信念,讓我相信命運有一種神聖的力量。我此時此刻的經驗是多麼地美妙啊!我從沒想過會在你們的面前演說。

應邀協會邀請,我必須在極短的時間內準備這個演講,以我不太習慣說的語言 (原發表以英文進行);因此,以下演講內容可能包含一些語法上的內容錯誤和不恰當的表達。我提前為此道歉。
 
首先我對本會的活動表示深深的敬意。貴會名稱中「實踐」這個詞不僅意味著協會致力於推廣深化拉岡的理論和學說,更涉及到涵括他獨特的精神分析臨床實踐。而在日本,情況並非如此。早在拉岡還在世時,拉岡精神分析已在日本開始發展。在他的《文集》(Écrits)出版六年後,即1972年,第一卷日文譯本問世,第三卷也是最後一卷出版於 1981 年,拉岡去世的那一年。然而,這並不意味著拉岡精神分析在日本已然紮根:文集的翻譯中有很多錯誤,使得日本讀者無法理解;甚至翻譯人員也可能無法正確理解他們所翻譯的內容。假如沒有充分的理解內容,一個高品質的翻譯何以產生?

然而,雅克.拉岡研討班的日文翻譯已經有了長足的改進,特別是在語言的正確性和可讀性方面。較嚴重的問題存在於以下事實:拉岡精神分析僅僅是從法國當代思想或精神病理學的觀點來研究。精神病理學研究在日本有高度的鏈接與拓展,這可歸功於木村敏與宮本忠雄的研究推展所致,而宮本忠雄正是《文集》(Écrits)的譯者之一。儘管如此,少有嚴格意義上的「精神分析家」在自己的個人分析體驗中,經歷拉岡所謂的「分析經驗」(expérience analytique)。不少日本哲學家或批評家對拉岡精神分析有零碎的認識,儘管不一定正確,但很少人知道拉岡理論中的「實踐」是什麼,因為他們僅滿足於從拉岡的文本中提取一些碎片化的哲學討論,並陳腐地認為「拉岡的學說過於複雜且理論化,無法應用於臨床實踐」。然而,他們知道「臨床實踐」的真正意義嗎?

實踐是什麼:我們可以透過指出拉岡精神分析的最初目的來回答這個問題。實際上,這涉及到我的著作的第一部分的主題。請不要介意我繞一小段叉路。這是對拉岡精神分析的一個簡短介紹。

日本曾出現過許多類似的書籍;事實上,幾乎所有關於拉岡的書籍都在日本出版並帶有「介紹拉岡」的廣告標語。就連拉岡的《電視》(Télévision)演講,在日文翻譯問世後,出版商也稱呼它為「拉岡本人的親自導論」。除了謊言,什麼都沒有。在日本,如果我們不假裝這只是一本介紹性的書籍,我們就不可能出版任何拉岡精神分析的書。

不過,我並不是說完全沒有可堪稱為入門的書。事實上,的確存在一些關於拉岡很好的介紹或研究,例如向井雅明寫的《拉岡反拉岡》(Lacan against Lacan),他是我的前分析家,為我的書作了序言,以及松本卓也所著的《人人皆妄想》(Tout le monde délire),俞醫生今日的演講部份也引用他的研究。我的著作很大程度上歸功於他們的作品,但另一方面,對於初學者來說,它們似乎有點困難。對於對拉岡和精神分析沒有任何了解的讀者,都想從頭開始,「從零開始」。因此,我決定在日本拉岡精神分析的現況下,再補充一本入門書籍。還有一個原因,就是我剛才說的:沒有明確的入門書解釋了臨床精神分析的目的,它既不同於精神醫學,也不同於臨床心理學。
 
拉岡自開始他的「回歸佛洛伊德」的計畫以來,一直強調忠於精神分析的原始「目標」(法文「fin」),他質疑美國式的精神分析,其相應於分析的醫學化和心理化。拉岡精神分析理論與技術的起點,便是將精神分析獨立於任何其他「精神治療」,這絕不能被視為一種政治爭端,而是捍衛分析的純粹性,反對以「心理健康」名義進行的社會控制。
我們可以找到分析目的的否定形式:精神分析的目的不是重建患者的心理健康狀況—那些在不幸的事情發生之前,他們本來應該具有的心理健康狀況,並假設是事件發生導致他們生病。

我引用了拉岡《1967年10月9日的引言 》(Preposition of 9 October 1967) 中的一段重要段落:

「如果要將這種經驗與治療學區分開來,那麼這種經驗是必不可少的,治療學不僅是一種透過降低精神分析的嚴格性來扭曲精神分析,我實際上還觀察到根本沒有所謂治療的可能定義,除了復歸初始狀態之外—而在精神分析中根本不可能給出這樣的定義」(AE:246)。

拉岡所說的「初始狀態的復歸」是什麼? 它雖在治療學的意義上定義了治療方法,卻無從談起患者最初和真實的心理健康狀態是什麼。無論如何,以回復為目標的過程是永遠無法定義精神分析的。
 
現在我們必須尋找精神分析目的的積極形式。在我的介紹中,我發現了這個拉岡最新的概念之一:獨一/異性 ( singularity)。什麼定義了獨異性?該術語最大的定義旨在大他者的登記中,避免進行任何意義的指派和分類。我們可以這樣說,在能指主體誕生的象徵序列裡,主體失去了他/她的「存在」(être),分裂為大他者的「意味」(sense) 以及匱乏的「存在」 (being)。主體因而是桎梏與缺失的。獨異性便涉及主體「意欲成為」( manque‑à‑être )。

這意味著在第一次象徵化後,即佛洛伊德所謂的「初級壓抑」時刻中,主體喪失了某些東西,因此她/他總是在轉喻中尋找某種欲望經濟。在這裡,我們可以參考著名的對象小a,即欲望對象的原因。拉岡式主體是透過存在的缺失(lack of being)來定義的;換句話說,主體不是由他/她所擁有的,而是由他/她所缺失的來定義。對象小a最終代表主體的缺失,這就是為什麼它位於大他者缺失的位置,與主體存在的缺失重疊—即他/他最初失去的東西。這裡提出一個問題:一個分析主體,即分析者,如何處理她/他的對象小a以及圍繞著其空洞運作的幻見(phantasm)?

我們可以宣稱,找到自⼰與對象小a共處的方式是精神分析的真正目的,但你不可能錯過這個事實:只有主體能找到與對象小 a 的獨一/異關係。任何其他人,甚至分析家永遠無法取代被分析者找到解決方案。相反,主體應該發現甚至是發明,不經大他者的授權,從無到有的去創造(ex nihilo),以回應其存在的缺失,這樣的缺失是由對象小a所代表。現在我們明白了拉岡所說的話引自上面的同篇文章中,有一句名言:「精神分析家只能從自身獲得其授權」(AE:243)。這段話確實預示了拉岡在晚年詳細闡述的概念。很明顯,他所說的「精神分析家」並不是指一種職業,而是指所有的主體,他們透過自⼰的分析經驗找到了一種獨一/異的方法(a singular way) 與欲望的實在 (the real of the desire) 自處。所謂的獨異性(singularity)只能在主體的自身授權下存在。

精神分析的體驗因而是獨一(singular)的,因為只有擁有它的主體才能授予它的獨異性。這種循環推理向我們展示了定義獨異性的唯一可能的方法。
它也向我們展示了精神分析與任何其他旨在恢復精神狀態的治療法的差異性。至於所謂的「心理健康」是根據一些普遍標準來決定的,它永遠無法不排除主體的獨異性。在這裡,我們可以看到為什麼獨異性可以用「症狀」的形式來表達。拉岡在七十年代強調主體對他/她自⼰症狀的認同。顯然,這個術語「症狀」並不是指醫學權威診斷上的定義,相反地,它創造了主體;它被稱為症狀,因為它源自主體的獨異性,因此違反了心理健康標準的任何普遍性。如果某些精神治療的目的是讓患者進入理想的幸福狀態,那麼精神分析的目的就是幫助分析者創造一些世界上其他人無法實現的「新」事物,儘管大他者並不接受它。

以上是在我的著作中寫的第一部分的內容,只是今天為了方便初學者我沒有使用那麼多術語。你可以看到這是拉岡精神分析一個非常基礎的論題,但問題是,即便是這樣的一個基本主題,對精神分析有興趣的讀者也對此沒有充分的了解。因此,首先,我以我的方式去開展拉岡精神分析的基礎,以便能夠進入闡述。我將精神分析的獨立性與分析者對獨異性的自我授權,視為拉岡的臨床和理論的基礎。

在這本書的其餘部分,我基於上述基本觀點解釋了拉岡和精神分析的幾個經典概念,例如自由聯想、切分作為詮釋 (interpretation as scansion)、IRS三界(想象、象徵和實在)、能指理論、伊底帕斯情結、絕爽/享樂、對象小a、和幻見。你知道這些概念似乎是一種哲學推測,但為了不忽略它們的臨床價值,我一直在臨床場景或日常生活中尋找一些可以說明這些抽象概念的具體且適當的例子。我認為由於這個原因這本書才可能受到讀者的好評,以至於這些年,韓文譯本及其第二版皆陸續推出。

在演講的結尾,我想強調一個事實:正是我的分析經驗使我能夠寫下這本書。我不是精神分析家,而是精神分析思想史的研究者,但同時,我也是一個分析者,致力於將自⼰置身於分析經驗中。如果我的書與其他介紹性書籍不同,可能是因為這個經驗。在這裡我們明白了為什麼拉岡經常使用「經驗」這個術語來描述臨床精神分析。精神分析的目的並不是要讓意識征服無意識。它不是一個試圖告訴患者他們的無意識「意味著什麼」的做法,而是讓他們在無意識中體驗分裂的主體。正如拉岡在他的「傳移」研討班上所說,即使在分析結束時,我們也可以想像仍然有未被分析的材料,然而「它畢竟不再是原生的無意識,它是彈性可撓的無意識,無意識加上對這無意識的體驗」(S8:221)。

精神分析正是提供分析者這樣一種「無意識的體驗」,讓主體學習如何演奏他/她的無意識,就像彈奏一個他/她精熟的樂器。我由衷地希望各位能在協會中獲得僅有精神分析能帶給你的這種體驗。


英文原文稿




作者簡介

片岡一竹 Ichitake Kataoka

日本早稻田大學博士生。專攻思想史,研究拉岡精神分析學、喬治·巴塔耶哲學著作以及20世紀法國黑格爾主義(如亞歷山大·科耶夫、讓·伊波利特)。他現在正在準備他的博士論文,從精神分析的角度,特別是「Zwang」(obsession/強迫性思維)的角度探討拉岡、巴塔耶和法國黑格爾之間的關係,意圖彌補精神分析理論和實務領域在強迫症無意識字符和魔術性思維、儀式機制掌握上的不足。


著作: 《疾風怒濤精神分析入門》(Jacques Lacan: Starting from Zero)

拉岡是20世紀著名的法國思想家之一。實際上,他的影響力有兩個面向:思想面和精神分析臨床實務面,困難在於將兩個面向結合銜接清楚簡要地論述。本書根據作者自己的精神分析經驗,從臨床角度探討拉岡分析理論和實踐的核心。 解讀拉岡核心的超入門書籍,可說是《精神分析導論》的擴充修訂版。

 

 

返回溢域閱讀



臉書社團: 精神分析在法國

聯絡EMAIL: lacanpsy009@gmail.com

載入中...

© 台灣拉岡實踐與推廣協會